close


這事發生的如此偶然
這是在2007年的最後一天發現的
在一群草莓中
她最特殊
是不是上天安排什麼樣的使命呢?
我有時候也想:我是不是受著什麼樣的使命呢?

與別人不同
特殊的卻也是孤單的
為什麼有時候是特殊的就有好與壞的差別
一件事情會因人的特殊而產生變化
卻因為大眾化的優勢認知而導致渾然不同的結果
為什麼有些人的長相會讓別人覺得她很善良(例:電視上的明星、脾氣不好的大小姐或是政治候選人)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人的具體外在的真實是什麼
物性與精神的交界又是什麼

擺著一副物表的殼而獲得利益者不少
而天生所獲得的優勢而自以為是的也不少
他們的條件被社會所物化而得到優勢
面容的優勢
智商的優勢
運動細胞的優勢
卻也因為條件獲得大家青睞而失去自我
被大家說漂亮
被大家說聰明
被大家說善良
資質與外在條件的美好
產生大家對他的「好」過於擴大渲染
有甜美笑容的人溫柔
美麗的人善良
會說話等於有智慧(八股社會意識所構築的假面人、制式的價值觀)
月暈效應產生無盡的悲哀
一樣好(外在)樣樣好(內在)嗎?真的會是這樣嗎?

看過、聽過、想過和理解過
人與人交互影響產生社會
一方的背景架構在一人的想法
一方的背景架構在另一人的想法
因一方社會性的需求
需要物的完美
殊不知期待的具象是人的非關理性的社會認知「物」
於是人被視為是「物」
選擇人交往、選擇人相信
取決於架構在人外表的言、行、外表具象物之中
人被物化了!
需要什麼條件只需要一套程式或是占卜就可以知道了嗎?
認識取決於機會但不代表是一種決定性的購物性的認識
戀愛巴士般的作秀人際關係
噁~

「所有的垃圾都是金錢買的」
代表人常常利用購物來象徵自己
和利用購物來產生滿足
沒有與人產生連結的是物化人
人與物的關係需要經過連結
人與人也是
投注於情感的物會是像「玩具總動員」般的情節
但有時人對人何嘗不是將人物化了

人為物,物為人
人與人難道需要社會的表徵來證明自己的地位和身分嗎?
要穿名牌、開名車、交又高又帥的男朋友
將人視為另一種名牌?
而將「互動論」套用
人與人的關係背後需要經社會群體的支持
人在選擇「物」時需要經過社會驗證的洗禮
同儕之間的驗證和周圍價值觀的考驗
這就是人,這也是物,人會是物嗎?
答案是的,人就是物(人、物→人物)
但是人不是物
因為再怎麼說人也是會有其他想法的
是要與眼前的人不只是有功能性(需求need、慾望want)的
不只有社會性表徵的
也不只記憶性的(紀念物)
也不只對未來的憧憬的
也許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最能保達出人的意念與物的不同
而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的「人生而自由,但卻處處受到限制」
也是最能表達出人不是自由人的感慨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lly3399k 的頭像
    billy3399k

    阿軒的小窩

    billy3399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